台灣國際藝術節(TIFA)
成軍40年,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首度於台灣同台。
林懷民根據德國文豪赫曼‧赫塞小說出發創作《流浪者之歌》,舞者在三噸半黃金稻米及喬治亞民歌中沉緩流動,帶給觀眾至高的寧靜祥和。創作過程中,林懷民遍尋不著合適音樂,偶聞魯斯塔維合唱團滄桑溫暖的歌聲,千里追尋終成果。
1994年11月4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。
如是我聞。不旅行的人絕無快樂,羅希塔!活在人的社會,最善良的好人也會變成罪人……
那麼,流浪去吧!
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,他的靈魂成長,修得正果;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。
那麼,流浪去吧!
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,跟他一起站立,睡眠,如影隨身和他一起移動。
那麼,還是流浪去吧!
— 大神梵天曉諭一個名叫羅希塔的青年,摘自婆羅門書
去年看完九歌之後,突然覺得其實看雲門幹麻一定要看懂在演什麼,我就慧根低咩,這種事情勉強不來的。但是不看內容,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看的,像是視覺上的效果。
九歌是朋友送我的生日禮物,其實一開始我不是那麼想去看,因為多年前行草三部曲看完之後就覺得我沒慧根看不懂,雖然我還滿喜歡狂草裡面舞者用身體跳永字八法,但那時還是覺得看戲要看懂。不過朋友說九歌很好看,還是收下這份禮物(貴森森ㄝ)。但是,看九歌時我就抱定著我不是要去看懂的,所以看的過程中心情就不一樣,中間還是一樣有度辜的時後就是了。九歌給我的衝擊就是視覺效果,人物的服裝設計、動作還有舞台設計。那時後沒有留下記錄真是可惜了。
其實很多時候我買票的依據是根據DM給我的視覺效果強不強烈。像是2011年的當代傳奇『水滸108 II』就是宣傳DM給我很大的視覺效果,所以我就去找宣傳影片來看,一看就被歌曲吸引。
不過流浪者之歌一開始吸引我是『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』這幾個字,所以我就去找了宣傳影片來看,一看就決定我要看這齣。看看底下影片,這場面這麼浩大,看現場一定超過癮的啊。
整場,僧侶一直站在舞台左方,而且稻穀從上方一直往下洩,看著稻穀掉到身上後彈開的弧線,真是漂亮。
中間,在舞台右後方突然從上倒下一大團稻穀,然後我就看到後面有位舞者從稻穀中出現。我竟然一度天真地以為舞者是跟著稻穀一起被倒下來,但是後來想想怎麼可能,從上面一起下來會骨折吧。由於舞者有滑倒扭動的姿勢,所以我覺得那是一位小孩的誕生。
中間還有拿著樹葉起乩的舞者。
這些舞者都超厲害的,像是女舞者們一開始聚在一起的身體律動,超美的,像是隨風婆娑起舞的花朵。
或是灑稻穀的力道跟方向似乎都是有練過的,灑起來美極了,而且一個人都可以在空中灑出兩圈呢~
還有,舞者們的動作真是令人嘆為觀止,根本不是常人可以ㄠ下去的程度啊。
還有頭頂火盆,我都覺得我在看太陽劇團了。
另外,整齣戲我會不時去看僧侶被稻穀埋多深了,從腳踝、小腿前側漸漸淹到膝蓋。然後,飾演僧侶的那位也很厲害,因為他九十分鐘要維持同一個姿勢不能動,還要忍受稻穀一直打頭(我一直在想這樣一直打頭會不會造成禿頭咧),這是最辛苦的角色吧。
最後,灑下整片的稻穀時,我看到金黃色的光!!!這幕真是太震憾了,整個人都醒了(喂)。隔著口罩還可以聞到稻穀味。
第一次謝幕之後還有後續,我那時以為是要讓合唱團再唱一首,後來發現台上還有位舞者拿著耙子在耙稻穀,仔細一看,原來是在畫漩渦。因為坐太前面,視線跟舞台是平行的,所以很難知道舞台上的稻穀呈現什麼形狀。
在這發現舞台上在畫漩渦之前,我是在觀察合唱團們,超厲害的合聲,這聲音是無縫接軌啊~團員之間的默契極佳,我聽不出來斷掉的地方。然後我發現部份團員在換氣時會動一下腳等身體部位。另外,主唱是位阿伯,也很強,聽不出來換氣的地方,我發現他在換氣時頭會稍稍偏離mic,而且看樣子是很輕地在換氣。強!!!最後,我看到最右方的一位團員轉頭看舞台,我是認為他在看舞者是畫好漩渦沒(喂)。
這齣真的值得推薦(不過我中途還是有出現精神不濟的狀況)
另外,觀眾們請在看表演前檢查一下手機好嗎?一開始沒多久坐我前面的人手機就響了,超欠揍的。之後還有兩次聽到從某處傳來鈴聲。
莎拉‧布魯克絲著,黃之寅譯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